生態環境部:以科技手段提高生態保護修復去九宮格能力_中國網


“新技術可自動識別動物家教場地的數量、種類,生態監測技術實現了由傳統人為觀測向技術捕捉的轉變。”29日,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,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表示,生態環境部將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體系,對重點區域、重點領域、九宮格重點問題開展監測和針對性評估,既要用好常規生態監測方法和手段,又要用好現代化遙感監測手段,不斷提高主動發現問題的監測能力。

張玉軍說,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。生態環境部形成了“五年一次全國、每年一批重點區域”的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機制,針對重大生態修復工程,開展生態環境成效評估;充分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作用,公開曝光109個涉及生態破壞的典型案例;持續開展“綠盾”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,共發分享現并查處5000多個生態破壞重點問題,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問題整改完成率已達99.1%,實現了人為干擾數量和面積明顯“雙下降”,基本扭轉了侵占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趨勢。

在生物多樣性智慧化監測監管方面,我國各地已經建立了數字監管系統,研發了物種自動識別系統等,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監測評估水平大幅提升。比如,江蘇省建成了全國首個高速公路生物多九宮格樣性鳥類觀測站,4個月累計觀測到鳥類約68萬只;內蒙古自治區率教學先構建覆蓋全區所有生態系統的“一站多點”式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體系。

“我們還將加大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破壞問題查處力度。”張玉軍說,通過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建設,開展自然保護地、生態保護紅線人為活動遙感監測,不斷提升主動發現人為破壞活動的遙感監測能力;加大秦嶺、荒漠化地區生態監督,九宮格小樹屋建立“監控發現—移交查處—督促整改—上報銷號”常態化監管工作機制,實現生態破壞問題閉環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