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回收到再利用、從海洋到貨架:一件短袖里的綠色“去九宮格會議門道”_中國網

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,發展綠色低碳產業,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,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。

一件短袖的生產過程,有哪些綠色“門道”?從回收、利用到紡織、制衣,來自浙江的“藍色循環”探索,讓環保服裝得到消費者青睞,還建立起“從海洋到貨架”全教學場地流程,讓綠色消費觸手可及、綠色生活方式漸成風尚。

前不久,浙江杭州市民小俞在網上購物時,一款寫著“面料來自海洋廢棄塑料物”宣傳語的短袖,引起了他的好奇。

詢問客服后他得知,生產這款短袖的面料所需的聚酯纖維,來自浙江境內海岸線回收的廢棄塑料物,后與棉混合紡織成再生紗線,不僅環境友好,還能節能減排。“一件短袖還能為環保作貢獻,挺有意義。”小俞下了一單。

去年10月30日,來自浙江的“藍色循環”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,榮獲2023年聯合國“地球衛士獎”。這項探索不僅致力于破解海洋塑料廢棄物收集難度大、處置成本高、回收利用率低等難題,更建立起“從海洋到貨架”全流程——小俞購買的這件短袖,正是來源于此。

回收——

提高公眾積極性,參與海洋塑料垃圾收集

一大早,臺州市椒江區外沙路,“小藍之家”外沙站點聚集了不少人,大家隨身攜帶的垃圾袋格外顯眼。“這些是我在海邊撿的。”指著身邊一大袋塑料垃圾,71歲的陳夏方說。

站點工作人員阮寧寧拿下陳夏方所穿馬甲上的記錄儀,通過屏幕畫面確認了行動軌跡,“我們通過可視記錄儀,確保這些垃圾是在椒江區境內海岸線一公里范圍內收集的。”阮寧寧介紹,記錄儀可在區域上劃定收集范圍,實現軌跡監測,從區域控制和技術控制兩方面確保垃圾來自海洋。

經過稱重,站點以每斤2元的價格回收了這袋海洋垃圾。“我們的收購價格,比市場價高出不少。”阮寧寧說。站點內,經過簡單清洗與分類,挑揀出來的塑料瓶被壓縮、捆扎,打包成體積較小的塑料堆,等待下一步收購。

以外沙站點為例,像陳夏方這樣登記在冊的海洋垃圾收集者有約50人。阮寧寧介紹,只要連續撿拾海洋垃圾滿6個月,站點所屬的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還會為其購買保險,因為收購價格相對較高、能及時結算,公眾積極性很高。

在位于椒江大橋附近的“海洋云倉”,干凈清潔的環境中,機器正在低鳴運轉。藍景科技運維主管陳輝介紹,像塑料瓶、廢舊漁網、浮標等海洋塑料垃圾,在“海洋云倉”先進行初步粉碎壓縮,再運送九宮格到再生工廠清洗破碎、造粒等,根據客戶需求生產出塑料原料粒。

“經過前端處理,像礦泉水瓶這樣的塑料垃圾,容量減少了90%、運輸效率提高了70%。”陳輝說,接下來,這些原料將被運往“藍色聯盟”成員企業進一步加工處理。“藍色聯盟”是由藍景科技主導建立的公益組織,旨在實現海洋塑料從回收到再利用的全過程。

利用——

自動化生產流程,實現對海洋塑料精準處理

上午9時,一輛滿載海洋回收塑料瓶的貨車,緩緩駛入位于湖州市安吉縣的威立雅華菲高分子科技(浙江)有限公司生產廠區。工人開著叉車,熟練地將一塊塊“塑料瓶磚”運至瓶磚倉庫,整齊碼放在海洋塑料專區。

威立雅華菲是“藍色循環”項目發起成員之一。威立雅華菲運營總監付現偉介紹:“在‘藍色循環’項目中,我們負責對塑料進行清洗和熔融再生的關鍵環節。”

“這批海洋塑料瓶共計8.6噸,是前不久通過‘藍色循環’項目回收的海洋塑料瓶。”付現偉說,為確保塑料瓶回收源頭真實可靠,上面配有專屬二維碼,能追溯塑料瓶收集全過程。

與從常規渠道回收的塑料瓶相比,海洋塑料在處理上有何不同?

“海洋塑料經過海水長時間浸泡,瓶身泥沙、油污等雜質較多,回收后色值偏黃、海鹽含量較高,導致其物理性能降低,處理難度提高不少。”付現偉介紹。在清洗車間,記者看到,被拆包后的海洋塑料瓶在初步篩掉泥沙后,進入預清洗滾筒清洗,考慮到海洋塑料的特殊性,公司特別定制了藥劑工藝,通過調整藥劑配比實現精準清洗。

隨后,塑料瓶通過自動光學分選設備和人工分選兩道步驟,剔除掉顏色、材質不符合要求的瓶子,約30分鐘后,海洋塑料瓶就變成了一片片干凈的冷水瓶片。冷水瓶片完成裝袋后,還要進入熱洗流水線深度清洗,徹底清洗掉瓶片表面的海鹽、泥沙、油墨、標簽等雜質。

“再次對瓶片進行自動光學分選后,我們得到的就是高精度可利用的塑料瓶片。”付現偉說,通過一道道檢測工序,這些瓶片最終進入熔融造粒環節,成為一粒粒晶瑩剔透、有著玻璃質感的再生塑料粒子。

截至目前,威立雅華菲已累計處理通過“藍色循環”項目回收的海洋塑料瓶約1000萬個。

紡織——

設置專門生產線,保證面料質量性能

去年底,同為“藍色聯盟”成員企業的杭州新生印染有限公司,收到了來自威立雅華菲的塑料顆粒原料。盤點無誤后,這批塑料顆粒被運往周邊工廠進行預處理。該公司市場總監傅小玲介紹,塑料顆粒要與棉花、麻、羊毛等纖維混合,被制成短纖,或通過機器直接拉成長絲,最后形成一圈圈紗線,才能用于紡織。

在紡織車間,一臺臺針織圓機、劍桿織機依小樹屋次排開,紗線以針織、梭織等不同技法被織成一卷卷坯布。其中一臺針織圓機上,標有醒目的“海洋塑料針織生產線”標識,“由海洋塑料制成的紗線,就是在這臺機器上被制成坯布。”傅小玲說。

在印染車間,也是通過標有“海洋塑料染整生產線”的專門印染機,在氣流缸染色;完成加工后,面料還要進入“海洋塑料質檢區”,經過一系列檢驗、測試,確保質量符合標準——最終,品號為“XS-W50001-C”的布匹順利制成。

為何要把有關海洋塑料的生產線單獨拎出來?傅小玲解釋:“由于海洋塑料來源并非標準化,加工過程中會面臨許多技術難點,這樣一是便于及時處理反饋,二是方便實現可視化管理。”

傅小玲說,這幾年,公司投資上千萬元,專門建立了中試車間,用于再生布料的研發與測試,“不過,與來源于陸地的再生材料相比,海洋塑料還是略顯不同。比如,海洋塑料制成的紗線含油量高,我們要篩選使用不同的除油劑。由于材料熱穩定性不強,染色過程中容易造成色花不勻、色牢度差等,需要嚴格控溫。”

經過多次測試,傅小玲如今能“打起包票”:“我們可以自豪地說,由海九宮格洋塑料等制成的面料,在質量、性能上不輸傳統材質,并且在國際市場上很搶手。”

制衣——

開發不同類型環保服裝,線上線下同步擴大市場

半個月后,這批品號為“XS-W50001-C”的布匹,抵達位于寧波江個人空間北區的某公司生產基地。并沒有著急生產,布匹先被運往原料檢測區等待檢測。

“我們會對布料進行外觀檢測,同時指定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對布料的縮率、甲醛、pH值等參數指標進行理化檢驗,以確保品質。”該公司供應鏈總監侯彪介紹,5—7天后,檢測合格的布料將被驗收,進入制衣環節,不合格的則被悉數退回。

“這批環保布料含有至少5%的海洋塑料成分,我們將對其進行多道工序的加工處理。”侯彪介紹,以一件“170/92A”尺碼、重量約200克/平方米的短袖為例,雖然看起來與普通短袖沒有差別,但換算下來,需要用到約1.44個海洋塑料瓶。

經過預縮、松布、裁剪等環節,這件短袖所需的涵蓋大身、袖口等部位的約1600塊布片,小樹屋進入成衣前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道工序——縫制。在縫紉工的熟練操作下,一件以海洋塑料為特別原料的短袖,很快成型。

“5月開始,這款短袖作為今年夏季的新款推向市場,線上線下同步銷售。雖是新品,但市場反饋不錯,成小樹屋了不少線下門店的明星產品。”公司創始人張勇介紹,盡管生產一件這樣的環保短袖,成本至少要增加10%,但張勇有自己的考量——“我從小在海邊長大,看到海岸線遭受塑料垃圾侵蝕,既痛心又著急。”張勇說,“對我們而言,主要還是更關注對方的垃圾溯源是否真正來自海洋。”而上游各環節的可視化溯源,打消了張勇的疑慮。

如今,該公司開啟了一場“續航計劃”,“不穿不要的舊衣服拿到線下門店,可以抵扣20元,換取一件由回收后的海洋塑料生產的短袖。”張勇說,一方面,還為舊衣物回收提供新路徑;另一方面,還可以借助優惠活動為環保短袖打開銷路。

“接下來,我們將開發更多不同類型的環保服裝。”在張勇看來,只有更多企業參與進來,為保護生態環境不斷嘗試,才能共同守護我們的藍色星球。